内容简介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详细记载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到1929年华尔街大崩盘的历史,是一部公认的经典金融史著作。美国经济自“一战”后的大繁荣到1930年的大萧条,大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感,从高度繁荣到迅速萧条的历史对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了解美国从大繁荣到大萧条的过去,有助于我们正视繁荣与萧条并存的经济现状,预知未来经济趋势。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艾伦(1890-1954),1890年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12年毕业于啥佛大学,1914年担任《大西洋月刊》编辑,1916年担任《世纪》杂志主编,1923年起服务于《哈泼》杂志,并于1941年成为该杂志主编。代表作有《从大繁荣到大萧条》《大国的衰落》和《大变革》,知名的作品是《从大繁荣到大萧条》。目录
第一章序曲:1919年5月/1
第二章回到常态/14
第三章红色大恐慌/41
第四章美国复兴/68
第五章道德教化的革命/78
第六章哈定总统与丑闻/106
第七章柯立芝繁荣/136
第八章大吹大擂的日子/160
第九章精英们的反抗/195
第十章酒与阿尔·卡彭/213
第十一章佛罗里达,甜蜜的家/234
第十二章大牛市!/251
第十三章大崩盘!/278
第十四章后记:1930年到1931年/294
附录材料来源与致谢/309
精彩书摘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假定史密斯先生开的车是那个车身很高、外观丑陋却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福特T型车,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举止。他打开右边的车门上了车(因为前座左边并没有车门),把手伸到了方向盘边上,把火花塞和油门操纵杆固定在2点50分的位置。除非他另外购买个电子启动装置,要不然就得用手摇动发动机摇柄。史密斯先生用右手转动摇柄的时候特别小心(他有一个朋友就被发动机摇柄打折了胳膊),同时用左手食指操作着控制阻气门的电线。他拉动电线,大力转起摇柄,汽车的发动机终于开始轰鸣起来。他马上跳上车,踩上踏板,把火花塞和操纵杆设置在2点25分的位置。他也许能在发动机的轰鸣声停下来之前抓到操纵杆。但如果要是在寒冷的早晨,恐怕还没等到他碰到操纵杆车就熄火了,他还要再次转动摇柄、拉住电线。史密斯先生真希望太太能够坐在驾驶座位上,在发动机熄火之前就推动点火杆。
伴随着发动机正常的轰鸣,史密斯先生终于握上了方向盘。他松开了应急手刹,左脚踩住了低速踏板,他又抬起左脚让汽车开足马力,汽车在街道上飞驰而过。眼下他唯一担心的是街上长长的斜坡:昨天他就在这个地方把刹车烧坏了。今天早晨他必须记得要用倒挡踏板和低速踏板,要么两者都得用上,要么三种踏板轮番使用(把你的脚踩在任何踏板上都能够让汽车减慢速度)。
史密斯先生开车上了空空荡荡的公路,路况要比十年之后畅通不少。他在上班路上所遇到的汽车数量,不到1929年的三分之一;1919年在美国登记的轿车不足700万辆,但仅仅十年之后就超过了2300万辆。他附近的水泥路面不会很多,水泥路面的道路不足的情况在汽车限速上便有所体现。1919年,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等几个州的汽车速度被限制在了每小时30英里w,平均时速为20英里(1931年则达到了每小时35英里或40英里)。1919年伊利诺伊州的限速标准体现了当时的特色:在城市居民区行驶时速限制在15英里,建筑地区限速10英里,弯道限速6英里。两个半小时之内车辆行驶100英里在史密斯先生眼中是非常危险的,对于20世纪30年代最为谨慎的司机来说却习以为常,而在1919年的公路上开车,史密斯的观点倒也是非常可行的。
白天上班的时候,史密斯先生谈到了商业环境。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个环境有了好转。停战后有一段时间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化,股价不断下跌。由于大量政府订单被取消,战争期间加班加点运转的工厂开始大量裁员,但从那之后情况渐渐得到了缓解。如今大家都在谈论国际贸易和美国航运的光明前途,各个造船厂全线开工。工人们举行罢工的次数确实在增多,看上去他们希望涨工资的要求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但是连史密斯都承认,这并不能全怪工人们,因为物价每周都在上涨。商业活动有了明显的起色,从部队退伍的人们找工作变得更加容易,远远好于史密斯先生预料的情形。回想去年冬天和今年开春,大家对那些在街上闲逛、没有事做的退伍军人指指点点。当时的《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上面的山姆大叔对士兵说:“小伙子,为了你,我在所不辞!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士兵回答:“我想要份工作。”眼下,这些小伙子慢慢融入了职场之中,唯一在商界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云,就是罢工、布尔什维克主义和股市中一股股的投机浪潮。
报纸的财经版面上赫然写着“牛市让经纪人身心俱疲”的标题,他们表示“员工们要长时间工作”。这话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有没有让你想到1928年到1929年的大牛市?纽约股市于1919年5月31日做出的休市的决定,让报纸发出了如此慨叹:“掌控纽约股市和债券交易的高度专业化机构感到无力负荷,需要稍作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