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与中国乡村治理/十九大热点主题书系》作者提出没有乡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中国行将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征途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合力救赎乡村世界的良方,而新型城镇化正是新时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大规模持续流动涌入城市,是现阶段的基本事实,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主要乡村治理个案的历史考察,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其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并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揭示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乡村治理的“结合点”与“切入点”。作者简介
冯俊锋,四川仪陇人,史学博士。曾出版学术专著《百年光影的民国记忆》。
长期在《人民曰报》《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新型城镇化应有哪些警觉》。
《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一文2006年发表后,曾引发新闻界关乎记者生存状态的持续大讨论。目录
1绪论
1.1问题缘起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与框架
2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
2.1清末新政与民初山西村治方案
2.2晏阳初的“民族再造”乡村建设方案
2.3梁漱溟的“救活旧农村”乡村建设方案
2.4民国政府的乡村自治方案
3人口流动下的乡村治理契机
3.1传统抑商重农限制人口流动策略
3.2改革开放前对农民流动限制的动因
3.3农民流动促进沿海农村现代化
3.4农村秩序治理契机与方向
4世界城市化乡村治理镜鉴
4.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
4.2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
4.3世界城市化治理思路及镜鉴
5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困境
5.1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差距
5.2户籍藩篱尚未彻底消除
5.3农民土地主体地位缺乏保证
5.4城乡收入差距未能缩小
5.5就地城镇化困难
6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
6.1“乡贤”溯源与时代呼唤
6.2乡村治理需要“乡贤”
6.3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7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中国同构
7.1“美丽中国”的图景
7.2二元结构的困扰
7.3物质家园的冲击
7.4精神家园的呼唤
8制度安排下的乡村治理路径
8.1新型城镇化与当下经济社会的关系
8.2新型城镇化与当前城乡区域的关系
8.3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治理的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精彩书摘
《乡村振兴与中国乡村治理/十九大热点主题书系》:
民国政府试图通过乡村的自治迈入现代化,但数千年来中国乡村社会高度封闭,“传统”与“现代”激烈冲撞,而且对乡村的“激进式”改造也背离了现代乡村民主自治精神。清末民初的乡村治理实践对于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注重在农民流动格局下对乡村治理中社会变迁的考察。中国自古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里,统治者颁布重农的政策,构建固农的体制,通过户籍制度与政权组织体制,牢固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联盟政权,在土地政策上做出了统一的调整,在发展策略上对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也有较为科学的布局,但在农民流动上依然严苛。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社会格局,也导致了农村社会形态的逐步变迁。农民流动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重新构建了乡村秩序与治理关系。
第三,注重把中国新型城镇化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城市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特别是近代文明和工业革命更是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小城镇、大城市、特大城市遍及全球,并且各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