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贝网短评:
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1.完美的诗歌译本: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本书译者尊重藏族文学传统与特点,运用现代诗歌的艺术技法,重新翻译了仓央嘉措诗歌,并融入了佛理和情感,使仓央嘉措诗歌呈现出与以往译本完全不
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1.完美的诗歌译本: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译者尊重藏族文学传统与特点,运用现代诗歌的艺术技法,重新翻译了仓央嘉措诗歌,并融入了佛理和情感,使仓央嘉措诗歌呈现出与以往译本完全不同的风貌——既保持了仓央嘉措诗歌的质朴、流畅的民间风味,又满足了现代读者诗歌阅读的欣赏水平,并与仓央嘉措诗歌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可谓是一次成功的试验,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新天地。
2.独特的传记手法:与其他重视仓央嘉措情史的传记相比,《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作者善于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挖掘传奇人物,视角犀利,思维缜密,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立体的仓央嘉措。掩卷沉思之际,不禁幡然领悟:仓央嘉措之所以成为仓央嘉措,之所以最终看破生命、爱情……世间的无常,跟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那片晶莹雪山的滋养与熏陶,都是分不开的。
3.70首诗歌+1段传奇:他的诗歌,如一颗明珠挂在天际,映照着凡间的众生;
他的人生,被一缕清风绣在水面,打动了梦中的你我。
4.全彩四色+精美插画:《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采用20余幅国内优秀插画家的作品配图,用细腻的笔触完美再现了仓央嘉措的诗歌意境和人生传奇,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世间有无数深情,却只有一个仓央嘉措。不知有多少人在某个夜晚辗转难眠,却因他的一句诗歌得到了慰藉。感激他为我们写出那句——“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修行。对于曾经失去的,要学会放下;对于现在拥有的,要记得珍惜;而对于那些还未曾到来的,更要多一份旷达与慈悲之心。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收录了仓央嘉措所有70首新译诗歌,以及关于他的视角独特的传记和评论。仓央嘉措短短25岁的生命,璀璨得如同一颗明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有无数后人吟诵他的诗作,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却不知这世间,究竟还有多少人能读懂......
马辉,男,吉林人,生于1962年11月。现居北京和吉林两地。
苗欣宇,197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自由写作,有各类文体百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并参与编著、编译图书多种。著有佛教悬疑小说《观世音密码》,并与梁璐璐合著《传世唐卡》等。
【上篇】活着,就此安心度日——聆听仓央嘉措的天籁之声
地空: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01.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02.少年的爱情,永远不够用
03.我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04.一想到你,春苗就绿到我的枕畔
05.浮尘中的英雄个个落魄,镜中的美女悄悄迟暮
06.我一走,山就空了
07.在我呼唤你的同时,头上响起了雷声
08.到处都是穷不起的人
09.谁能把谁看破?谁不能把谁看破
10.到底谁配言归正传
11.放心之时,八面荷风
12.我被你脱口而出_
13.那个女子,满身都是洗也洗不尽的春色
14.为了今生遇见你,我在前世早已留有余地
15.爱面子的人天天背叛镜子
水空:
我只能爱你一世,却不能爱你一时
01.片刻之间,已被一缕清风绣在水面
02.情色总归是苍茫
03.现在,花朵与春天无关
04.远处,在温泉中打盹儿的少女
05.我只能爱你一世,却不能爱你一时
06.处处都是水火之缘
07.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地搂住自己
08.花开花落的声音,让蜜蜂去翻译吧
09.杜鹃声声,佛门外的女子纷纷被说破
10.雄鹰飞剩下的天,容不下一只小鸟
11.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危险的春天
12.当一只锚,抓住了那女子的心
13.在佛法与女色中无力精确
14.在一场春梦中深藏不露
15.口齿中,留着国色天香
16.枕花而眠的少女,醒后哗哗地流畅
17.我手捧银碗,拉萨河被一位女子反复斟酌
火空:你来了,铺天盖地;我去了,一抹浮云
01.我高枕青山,被一草一木日日决定
02.不屑于难解之结
3.从一朵花到一座雪山,谁能越过六字真言
04.月亮正在攀过东山,不留任何因果
05.精打细算地爱着,却总是被时光推迟
06.在这个世上能够把我爱死的,只有鹦鹉
07.我在节骨眼儿上站着,佛在关键之处蹲着
08.她扭头看了我一眼,雪域高原便颤了颤
09.灵机一动,便是千年万年
10.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度过一生
11.除了自身,没人为你提供任何失败的机会
12.只那一眼,眼前的山水全都绿了
13.你来了,铺天盖地;我去了,一抹浮云
14.我夜里出去的时候,我早上回来的时候
15.我们的果子熟了,佛祖笑了,世上所有的果核便裂了
16.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一旦巧合,死一次也就够了
17.他跺了跺脚,她便听到了佛的回声
18.现在这世上除了我,没人敢追忆她
19.我从红尘中率先早退,你却在因果之间迟到
风空:雪花把天空飘得很轻,轻如风中的爱情
01.放下心后,起身便平步青云
02.哪一粒粮食能够使他亡命天涯呢
03.玉碎,也是瓦全
04.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走错门认错人
05.谁坐江山,谁就失恋
06.常常是不常常,不常常是常常
07.红尘中,到处都是无辜的爱
08.本来是去远山拾梦,却惊醒了,梦中的你
09.爱情与梵心,同样白得耀眼
10.人,是被苍鹰看低的
11.在那与自己重逢的时刻
12.只朝前迈了一步,就会与积雪一同融化
13.鹦鹉不说,孔雀就更不说了
14.所有的孤独,都比野花艳丽
15.我用雅鲁藏布江,滔滔不绝地思念着她
16.在人间,我们都是畏罪自爱的人
17.在花下虚荣,一边衰老,一边失眠
18.在镜子中度命,却还是红尘中的果实
19.我是偏安于浊世的人
中篇你穿过红尘朝我走来……
——雪域之王仓央嘉措传
第一章五世达赖转世记
01.伟大的五世达赖喇嘛
02.“若我圆寂,消息暂时不要公开”
第二章灵童的发现
01.这孩子不是个凡人
02.培养一个像五世达赖喇嘛一样伟大的领袖
03.平地起波澜:不安分的师兄噶尔丹
04.不要只顾着自己读经,首先要做一个利于四方的人
第三章坐床
01.做人,就要做像前世那样伟大的人
02.哪怕是刀光剑影,都由自己担着吧
03.难道开口闭口都是经文,就能治理好脚下的土地
第四章叛逆与纷争
01.不二之爱
02.俗家人当活佛
03.政治斗争不是一锤子买卖,最忌讳的是得陇望蜀
第五章生关死劫
01.何罪之有
02.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第六章青海湖畔,余音袅袅
01.转世而来
02.涅槃重生
下篇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谜一般的活佛
第一章情歌之谜
01.仓央嘉措诗歌知多少
02.因了于道泉,他被世人知晓
03.刘希武:其事奇,其词丽,其意哀,其旨远
04.在诗歌里,遇见仓央嘉措
05.他把自己藏在了诗里,任世人误解
06.谁是仓央嘉措诗歌的知音
第二章死亡之谜
01.但见湖面一片冰封,谁人知晓其中真相
02.疑点重重的五台山说
03.扑朔迷离的死亡谜团
04.众说纷纭的阿拉善说
05.此身安眠处,响起了悠悠的梵歌
第三章生平真相
01.要害在于是第巴所立
02.谁能逃得过历史的选择
03.康熙:我要一个稳定的西藏
04.解读清政府的治藏之道
05.在权力的旋涡中,他成了飘零的稻草
06.仓央嘉措的个人命运,就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附录】一个人在雪中弹琴,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以艺术的名义,把诗歌还给民间
【后记】此刻,谁能把谁放下
序言
那一天,
那一月,那一年,
那一世,那一瞬
一、心在天边,情在人间
1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2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3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以上三段文字,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
歌》,或者叫《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这个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出现的一个名字,
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他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
赖喇嘛;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所谓的“诗人”。
如果没有这几段精致优美的文字,我们很少有人会记住仓央嘉措
这个名字。是它们的流传,让我们知道了仓央嘉措的存在,并与六世
达赖喇嘛对号入座,并由此,让我们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兴趣:它的神
秘,它的美丽,它的若隐若现的奇迹以及由着这奇迹生发的想望。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有人询问其他历代达赖喇嘛的
名字,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说出的。而只有第六代——仓央嘉措,广
为人知。就如同我们熟悉清朝历代皇帝的年号,却只不过仅仅能叫
出玄烨、胤禛等少数几个名字来一样,若问咸丰、同治的名字,大
半还是知者甚少。
然而,也仅限于此。因为,这三段文字跟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
没有——嗯,话也不必说得这么绝对,还是有一点点关系,那就是
张冠李戴——它实实在在是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却被大多数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从三段文字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出,它业已经过修饰。其原本最
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
叫作《央金玛》的唱片。
所以,它是首歌词,它的名字叫《信徒》。
而在这张由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唱片中,还出现了另一首歌,
名字叫《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次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而那首原名是《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歌词,却确实有仓央嘉措的身影,
这首歌词将其多首意味相近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并经过了删改和添加,形成了一首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歌词。
第二次张冠李戴,则完全是在第一次文字误会上做出的有意行为。这次是一支在青年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乐队的重新演绎,将朱哲琴的两首歌——《信徒》与《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融合在一起,并加入
了另一首真正的诗歌,形成了一首新作,叫作《仓央嘉措情歌》。据说,这种大杂烩的拼盘歌词,也曾经由某位年轻的活佛演唱过。
于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成了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部分——虽然,仓央嘉措跟它没有任何著作权与署名权的关系。
其实,如果仔细比照《信徒》与业已被学界认定的《仓央嘉措情歌》,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它们的文字风格完全不一致。《信徒》的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在《仓央嘉措情歌》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儿影子。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版本名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为《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译本、1939年曾缄译本和刘希武译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而在这些版本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但它的流传确实太广,让人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可以预见的是,它还会被继续误传下去。
二、放归阳春白雪,享受朴素自然
引领仓央嘉措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是一本叫作《诗镜》的著作。在有关仓央嘉措的文献中,记载了他从小学习这《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的经历。
《诗镜》最早是一部古印度的梵语作品,作者为檀丁。13世纪初期,藏族学者贡嘎坚赞将其译介到藏地。后来,经过数代藏族学者的翻译和重新创作,《诗镜》最终成为藏族自己的重要美学理论著
作。这部著作大致可以分为诗的形体、修饰和克服诗病等三个基本内容。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本诗歌创作指南,尤其在诗歌写作方法的修辞学方面有极大的实用功能。可以说,它是藏
族诗学体系的根,是奠定藏族诗歌创作技法与风格的源头。
由于这《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的译介,藏族文学在诗歌领域产生了一次变革。此前,藏族诗歌领域流行的是“道歌体”和“格言体”;受《诗镜》的理论体系影响,此后形成了“年阿体”。
仓央嘉措为什么要学习写诗呢?是他的个人爱好吗?他从小就想做一个诗人吗?
不是的,这是传统,也是藏传佛教对僧人的要求。因为,它属于佛家“五明”中的“声明”。在西藏历史上,活佛作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米拉日巴写了500多首诗,号称“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格言体诗歌,形成了《萨迦格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非仓央嘉措可以比肩;而宗喀巴、五世达赖喇嘛都写过诗歌,诗作水平也远远超过仓央嘉措。
那么,为什么唯独仓央嘉措的诗歌流传下来,并得到经久传唱呢?这是因为,仓央嘉措用他的创作实践改变了藏族诗歌的文风。
……在《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中,作者苗欣宇用解密的方式,对仓央嘉措的生平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而另一位作者马辉,则用现代诗歌艺术的手法,对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了重译。
这些梳理与重译的基础,只能是历史,只能是还原仓央嘉措作为一位政教领袖的身份,只能是他的诗歌原本(姑且这么说)传达的内容,自《诗镜》问世以来的美学体系,以及现代诗歌发展至今形成的艺术理念。
而更为显而易见的是,在我们的仓央嘉措诗集中,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信徒》。我们的仓央嘉措诗集中,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