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下载

内容简介

在充满欲望诱惑的都市里,女人们周旋在各式的男人身边,她们寻找情欲,也寻找自己的真爱。她们肆意妄为、我行我素,体验着疯狂的恋爱;她们也伤心、失意,经历着一次次落空……

作者简介

坎迪斯?布什奈尔CandaceBushnell

美国《纽约观察》专栏作者、《Vogue》杂志撰稿人,被《纽约时报》誉为社会百态的“哲学皇后”。她的处女作《欲望都市》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风靡世界,也使她从报刊专栏主笔一跃成为畅销作家。她的笔调充满机智、讽刺,生动地描绘了城市上流社会间的情感纠葛。

目录

第一章残酷教育

第二章俱乐部

第三章连环约会

第四章曼哈顿式婚姻

第五章模特儿狂

第六章你好,比格先生

第七章国际名媛

第八章曼哈顿的七个男人

第九章自行车族

第十章都市宝贝与郊区姑娘

第十一章远离人妻

第十二章南安普顿之旅

第十三章美女传说

第十四章内衣模特儿

第十五章爱你不代表会娶你

第十六章曼哈顿的无解难题

第十七章热浪中的纽约

第十八章如何嫁给曼哈顿男人

第十九章曼哈顿的妈妈们

第二十章寂寞女孩儿找上门

第二十一章拜拜,钻石王老五

第二十二章圣诞之夜

第二十三章交际女王的悲哀

第二十四章阿斯彭之旅

第二十五章凯莉的选择

第二十六章再见,比格先生

第二十七章比格先生,你根本不爱我

尾声

精彩书摘

第一章残酷教育

让我先讲个情人节的浪漫故事吧。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哟!

一个英国女记者来到纽约。她有魅力又有脑子,迅速勾搭上了城里一个有钱有势的钻石王老五——蒂姆,四十二岁,投资银行家,一年入账五百万美元。他们牵手、热吻,整整两个星期都腻在一起。在一个美好的秋日里,蒂姆带她来到他在汉普顿斯购置的豪华私宅。他们和设计师一起看着设计图,讨论房间的布局。“我想让设计师在二楼修上护栏,这样以后有了小孩儿就不会有掉下去的危险了。”女记者说,“我非常期待某一天,蒂姆会向我求婚。”那个周日晚上,蒂姆一如往常地把她送回公寓,还提醒她别忘了周二晚上的约会。但到了周二,他突然打电话说改天再见面。她等了两个星期之后再也按捺不住了,拿起电话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你不是说改天吗?这也太久了吧!”他却只跟她说晚点儿会再打给她。

如你所料,他再也没给她打电话。好笑的是她竟然完全没理解这是什么状况。她解释说:“在英国,一起见设计师就意味着他是认真的,我们会结婚的。”然后我才想起来,这姑娘是从伦敦来的,从没听说过曼哈顿的游戏规则——她迟早会学会的,我暗想。

欢迎来到非纯真年代。曼哈顿的都市灯火曾经为伊迪丝?沃顿营造出幽会的暧昧气氛——紧身的胸衣下,酥胸半露,性感诱人。华美的灯光让人更加目眩神迷。但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没有人还会在蒂凡尼用早餐,更没人会互订金玉盟。与之相反的是,我们早上七点爬起来吃早饭,把昨夜的风流韵事迅速抛在脑后——我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杜鲁门?卡波特把爱情和交易的进退两难写得太透彻了。在《蒂凡尼的早餐》里,保罗?瓦杰克和霍莉?戈莱特丽本来一个是小白脸,另一个是应召女。结果这一对最后战胜了自我,放弃金钱,选择了爱情。但这种事可不会发生在如今的曼哈顿。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和那两个电影主角一样在卖身——工作、公寓、莫蒂默俱乐部的贵宾席、美仑大酒店的VIP卡、汉普顿的海景别墅、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前排票,无一不在控制着我们——而且我们还心甘情愿地被其奴役。自我保护和达到目的就是我们的最高宗旨,这儿可没丘比特什么事儿。

你是不是一听到有人说“我爱你”就自动替他加注“呃,其实只是对朋友的那种爱”?你是不是一看到情侣深情凝望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嘿,走着瞧吧”?你是不是一听到有人宣称爱谁爱得发疯就暗笑“等星期一你就全忘光了”?还有,圣诞节的时候哪一部电影最红?《桃色机密》!蒂姆?艾伦的搞笑片再也不是圣诞强档了,一千五百万观众蜂拥进电影院,就为了在大屏幕上看两个色情狂毫无感情地交欢。这种激情场面和爱情毫无关联,在摩登曼哈顿,类似的情节每天都在真实地发生着。

曼哈顿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性爱戏码,但那只是朋友之间的游戏或者生意上的勾当,要是觉得那是出于爱情,你可就太天真了。这年头,人人都有可以上床的朋友和同事,而真正的爱侣却是稀有物种——要知道,在一起睡过可完全算不了什么。

让我们回到那个英国记者的故事:六个月过去了,她谈了几场“恋爱”,和一个男人有过短暂瓜葛——那个男人在外地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回来就给她打电话,但从来没打过。于是她终于学聪明了。“纽约人的恋爱守则就是别动感情,”她说,“但问题是,当你真的动了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亲爱的,那你就该离开纽约。

周五晚上的波威里酒吧,外面在下雪,室内却是一番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从洛杉矶来的女艺人穿着廉价的人造革夹克和迷你短裙,身边的男伴戴着大金链子,肤色深得像“美黑”沙龙里的失败作品。穿绿羽绒服的那个是“派对狂”多诺万?里奇,戴着毛茸茸的米色护耳帽子。坐在那边的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他的老婆——他们那桌居然还有一个空位!人人都知道这个位置的分量。座位如此诱人又惹眼地空在那里,简直就是在挑逗和嘲讽着所有人。就在众人虎视眈眈盯着座位的时候,多诺万?里奇眼疾手快地跑过去一屁股坐下,和科波拉夫妇搭起话来。这一举动立刻引爆了室内。被激怒的人们心中妒火熊熊燃烧,为自己错过了机会而懊恼不已。这就是纽约的罗曼史。

“爱情意味着你不得不和另一个人合伙过日子,但结果你却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个累赘怎么办?”一个朋友说道,他结婚十二年了,居然一直挺快乐的——这在已婚人士里绝对稀有。“你越是往前看,回顾的事情越多,就越能证明这一点。于是你越来越不愿意建立一段固定的两性关系,除非有什么重大事情逼你——比如你爸妈要死了之类的。”

“纽约人都躲在厚厚的面具下面,没有谁能深入别人的内心。”他接着补充道,“我可真幸运,很早就把结婚这件事解决了。现在这年头没人想认真——而且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一个已婚的闺蜜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纽约到底有没有婚姻美满的人。这也太难了吧!想想结婚之前,调情、派对、喝酒、嗑药,换玩伴就像走马灯似的……有那么多乐子!但结了婚能干吗?待在笼子一样的公寓里盯着彼此傻看?单身的时候要好玩多了!”她不满地嘟囔着,“想干吗就干吗,根本不用回家!”

几年前,我的朋友卡波特?邓肯还是纽约众人瞩目的黄金单身汉。他和所有曼哈顿的名媛都约会过。那时候我们还单纯地打赌看他最终会被哪个姑娘降服。我们想,每个人都有动真情的时候,总有一天他也会真正爱上谁吧。当一个够美丽、够聪明的成功女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肯定会坠入情网。但那些美丽、聪明又事业有成的姑娘们来了又去,他却从来没有陷进去过。

所以我们都错了。现在,卡波特就坐在可可帕索餐厅里享用晚餐,堂而皇之地宣称没人能把他套牢。他根本就不想要任何固定的关系,也对那些海誓山盟完全提不起半点儿兴趣——在他看来,那些都是神经病。他的每个女人都明白,他可以当她们的挚友或者炮友,但休想从他这儿得到别的。

他觉得这样很完美,并且他已经很久没有像以前那样为此伤感了。

让我们回到波威里酒吧。那天和我坐在一起的有三十二岁的小说家帕克——他的爱情小说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的结局——帕克的同性男友罗杰,还有娱乐业律师斯基普?约翰逊。

斯基普二十五岁,是典型的X一代的代表,旗帜鲜明地反对爱情。“我绝不相信我能遇到什么所谓的意中人,更别提结婚了。”他说,“恋爱让人透不过气。如果你相信爱情,那你就是自找失望。如今所有人都堕落了,没有任何人值得相信。”

“还是有一线希望的。”帕克反对说,“但愿感情能把你从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里拯救出来。”

斯基普完全不买账,“现在的世界比二十五年前肏蛋多了。我怎么会生在这么一个时代啊,真是气死了,烂事全让我赶上了。金钱、艾滋病、感情,这些东西可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再找到铁饭碗了。而当你还得为工作和收入担惊受怕的时候,你根本没心思承诺什么。”

我完全理解他的愤世嫉俗。最近我发现自己也越来越不想要什么麻烦的恋爱了。因为走到最后也无非就是两种结局:步入围城,或者一无所获。

斯基普喝了一大口酒。“我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啊!”他嚷嚷着,“我又不想那么肤浅,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不做爱,也不恋爱。谁稀罕这些啊?谁想惹上性病和怀孕这些破事?这些麻烦可轮不到我的头上!我现在没病、没灾、没有精神负担,也没什么极品缠着我。老老实实坐下来和几个哥们儿喝酒、聊天就够开心的了。”

“你太偏激了吧,”帕克说,“这和钱没关系。也许经济上我们帮不了对方什么忙,但真有点儿什么其他事,还能互相扶持一把。真的感情不会花你任何钱,还能让你有个家可以回,有个人可以依靠。你不再是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将不再孤单。”他一边说一边望着他的男朋友。

我相信在纽约唯一能找到真爱的地方只有同性恋圈子了。那些率真的同志爱人依然充满激情,毫不保留他们的真情实感,全心全意地爱着;而异性恋者却将真爱束之高阁。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件事证实了我的理论——一个百万富翁为了一个年轻男人和他老婆离婚了,还公然护着他的小情郎出入曼哈顿的各大时髦餐厅,毫不避讳那些八卦的专栏作家们——这才是真爱啊!

罗杰是另一个好榜样。他和帕克刚开始约会的那阵子,帕克碰巧生病了。罗杰到他家给他煮饭,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这在“直男”界可是闻所未闻的事。要是某个男的生病了,他约会的女人想去照顾他的话,他绝对会恐慌得不行——他肯定以为这女人是想趁机闯入他的生活——那可没门儿!

“爱情是不保险的。”斯基普说。

“正因为你知道它是不保险的,所以才会更珍惜,更努力去维持它、呵护它。”帕克回应道。

“但感情又不是你能左右的。”斯基普反驳说。

“你真是脑子坏掉了!”帕克懒得理他了。

罗杰也加入了说服斯基普的阵营,“那你怎么看以前那些浪漫主义者?”

我的朋友凯莉插嘴了,她实在是太了解这号人了。“每次有男人声称他是浪漫主义者的时候,我都想大声尖叫。”她说,“这只代表那些男人对你有各种浪漫的期待。可是他一旦发现真实的你和他的幻想有出入的时候,他就彻底变了。这些浪漫主义者可真要命。还是省省吧,离我远一点儿。”

“而更要命的是……”她话音还未落,一个所谓的浪漫主义者就走进了酒吧。

“避孕套扼杀了浪漫,不过这东西能让女人更轻易地张开双腿。”一个朋友说,“用了避孕套,女人们会自欺欺人地觉得这不算做爱——没有肌肤接触,怎么能算呢?所以找个女人上床,变得轻而易举。”

我们的浪漫主义者出场了——巴克利,二十五岁,艺术家。他曾经和凯莉交往过八天,那时真是浓情蜜意,他们热情亲吻,深情凝视,外出寻乐。那些三十五岁的老家伙们从头到脚都透着精明世故,凯莉觉得是时候试试巴克利这样的年轻男人了——他们还没被纽约同化太久。

巴克利对凯莉宣称他绝对是个浪漫的人。“因为我能感受到它。”他还告诉凯莉,他想把帕克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凯莉打算把他引荐给帕克,所以即便已经这么晚了,巴克利还是赶到了波威里酒吧。

当巴克利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他和凯莉的目光交会了好一会儿,然而两个人都感觉——他们完全不来电!也许是预料到可能的冷场,巴克利很有先见之明地带了一个年轻的女伴——一个脸上搽着闪粉的陌生女孩儿。

巴克利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他坐下来,插嘴道:“我绝对相信爱情。要不是爱情,我要比现在落魄得多。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人们都需要另一半。爱情让一切都变得更有意义了。”

“要是谁把你的爱情抢走了,那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痴。”斯基普说。

“可你却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巴克利回应。

斯基普描绘了他的理想生活:“在蒙大拿找个房子,有电视,有传真机,再有辆路虎,人生就完整了,而且绝对安全。”

“但也许到那时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帕克说,“就算你得到了也不会觉得开心。”

“我的目标就是美女。我就喜欢和漂亮姑娘待在一起,没办法,”巴克利插嘴道,“所以我找的女人大部分都很愚蠢。”

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斯基普和巴克利同时掏出手机。“你的手机也太大了吧!”巴克利说。

晚些时候,凯莉和巴克利转移阵地到了塔诺,抽着烟,灌着酒,看着那些俊男靓女。没过多久,巴克利就带着那个搽着闪粉的女孩儿溜了,凯莉则是挽着巴克利的哥们儿杰克到处晃悠。他们跳舞跳到很晚,然后像疯子一样在雪地上踉踉跄跄地走着试图拦辆出租车。凯莉甚至都看不清她的表到底几点了。

第二天下午,巴克利给她打了电话。“嘿,怎么样啊?”他问。

“什么怎么样,是你给我打的电话。”

“我告诉过你我不想找女朋友,那只会自找麻烦。你很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

“对,对,我当然知道。”凯莉本来想说,“我知道你是一个肤浅下贱的花花公子,所以我才和你在一块儿。”不过她忍住了。

“我又没和她上过床。我甚至都没有亲过她,”巴克利解释道,“我根本没有当真。你要是不想让我见她,我就不见了。”

“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而可怕的是,她的确一点儿也不在乎。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他们一直在讨论他的画作。“我可以每天一直不停地画,”巴克利说,“比起做爱,画画可有意思多了。”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说话的是四十二岁的罗伯特——一个编辑,“有这么多事要处理,谁有时间玩什么浪漫?”

罗伯特告诉我,他之前一直在和一个女人约会。他确实真心喜欢她。但一个半月后,他清楚地意识到他们不可能有结果。“她总拿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来考察我,比如我应该在星期三打电话约她星期五出去之类的。但问题是星期三我可能正烦得想自杀,鬼才知道我星期五会是什么心情。她希望男人为她疯狂,这我当然懂。但我根本就没那么爱她,我装不出来。”

“当然,我们还是朋友,”他补充道,“我们还是会经常见面的,区别就是不上床而已。”

前言/序言

序 言

在《欲望都市》不是一《欲望都市 Sex and the City》也不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前,它只是《纽约观察者》的一个专栏而已。那是1994年秋天,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下午,主编问我是否想要开一个自己的专栏。我立刻回答:“好!”事后,我开心地走在派克大街上,连蹦带跳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完成这项事业,但是我坚信,专栏的内容应该关于我和我的朋友们——一群单身女性,不论谁似乎都和男人们(有时候是同一个男人)有着藕断丝连、异想天开或是惊为天人的经历。我们会花很长时间来讨论我们疯狂的恋爱关系,并且会得出一个结论:不嘲笑他们,我们也许会疯掉。

我认为那就是《欲望都市》能够成为客观检验男女关系和性习惯的原因。尽管有些人会觉得这《欲望都市 Sex and the City》缺乏情感起伏和黑色幽默,我想那可能是因为这《欲望都市 Sex and the City》包含了一些普遍真理。尽管这个专栏最初只和纽约有关(随后,像是《摩登人类》——关于两个天才男性成功约会18岁的模特,但最终却付出了代价),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发现《欲望都市》里面的人物在全世界的大城市几乎都有变体。

但最重要的是,《欲望都市》的出现回答了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我们还是单身呢?随着这几年对这个问题的观察,我可以自信地说:因为我们想要单身。

这一版的《欲望都市》新增了两个章节,是在前一版出版之后写的。所以,这《欲望都市 Sex and the City》有了最终结局,凯莉和比格先生分手了。一个有点儿悲伤的结局——不只是凯莉和比格先生分手,还有她梦想的破碎,她一直在找寻一个所谓的比格先生——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男人。如果你读得很认真,你会发现甚至是比格先生自己都说过,他只是凯莉的一个幻想,人是不可能爱上自己的幻想的。所以,我们让凯莉步入一个新阶段,她会开始明白在找寻真爱之前,人必须要先找到真正的自己(不需要男人),而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才会逐渐找到真爱。

也许,我并非我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理智。

坎迪斯?布什奈尔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