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贝网短评:
《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是一家人用近百年人生经历和人生情感熔铸而成的书。 这里有父亲由农村青年成长为大学教授、母亲由一字不识的农民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和人民代表的艰苦生涯和坎坷传奇。 这里有父母言传身教使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士生导师,1985——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评审组副组长等职务。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综合组负责人、京沪高速铁路论证技术经济组组长;采用科学方法对我国经济做年度与长期预测并进行了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主持了环渤海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以及“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宏观技术经济问题”、“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李建平,广西桂林人。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和抗战文化研究。2006—2008年受邀出席第一至第三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主要著作有《文学桂军论》《广西文化图史》《广西文学50年》《文化力与文化产业》《桂林抗战文艺概观》等。其中《文学桂军论》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大学教授。
早在1987年时,由哥姐们提议,爸爸口述(由润生哥记录)了自己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以及他辉煌而又坎坷的经历。其中许多内容,我们一家50多位亲人都从未听闻过,其丰富和深刻之处,对亲人后辈很有启迪和帮助作用。
2002年是爸爸90周岁华诞,也是母亲离开我们20周年的忌日。1999年时,在大姐绍清倡导下,我们兄弟姐妹8人,共商将爸爸的回忆录整理出版,并收人我们怀念母亲的文章,作为献给父亲90大寿的寿礼和纪念母亲逝世20周年的奠品。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大家又商议兄弟姐妹8人每人写一篇文章,小结自己如何在父母教育下成长的历程,以告慰父母。不幸的是,四哥力生还未写就自己的文章,就于2000年11月发现身患癌症,2001年9月11日病逝了。而父亲也在1999年7月87岁时第二次患脑血栓后不能行走,病卧床上两年多后于2002年3月15日去世。痛定思痛,更觉爸爸一生不但为党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也留给我们子孙后辈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口述的回忆录就是其中之一。
大约是因为我既是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是《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总编辑,哥姐们就将《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的编辑工作交给了我这个排行靠后(老七)的小弟,并说序言也由我执笔。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接手做这一工作了。
这《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虽然只有20多万字,记载的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家庭(主要是父母和我们8姐弟两代人),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已包容、反映了20世纪100年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奋斗史,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成立、成长所做出的贡献和经历的身心磨难,以及拥有的情感精神、理想追求。这个似乎十分重大的话题,在这《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中没有一句理论性的提示,它是由书中一个个人物在回顾自己近百年(父亲)和几十年(各兄弟姐妹)的人生经历中,以活生生的事例与朴实的语言叙述出来的(《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主要收入的是家人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如同早春各个山涧里的小溪,你轻轻地冒出一点,我匆匆地涌出一滴,于漫溢流淌之中,渐渐汇成了一股较大的山瀑,发出了较大的声音,这才引来关注,引出感悟,引出以上的判断。
若作简洁归纳,我认为,这《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在以下方面内容特别丰富,也显出其特有的意义:一、父亲由乡村到城市、由农村青年到知识分子(教授)的奋斗历程。父亲李耿,生在农民家庭,小时读乡村私塾,中学读县中,16岁时考取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无钱去上海而只得留在家乡教书。20岁时,父亲参加了共产党,从此改变了人生命运。他从小学老师、半职业革命工作者、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大学讲师到39岁(1951年)被广西大学聘为副教授,这一段历程还不到20年。要知道。爸爸是只读完4年制中学就开始任小学教师的(后来受广西地下党委派到上海找党中央时读了一个学期的上海大夏大学,获得文凭)。那还是在战争动乱年代,他还要花大量时间搞农民运动,搞地下党工作,搞抗日斗争,即使是今天的和平日子里,一个只读了四年中学的青年人,在十八九年里能做到副教授。也并不容易。
父亲能在新中国成立前,他的前半生里做到这些,靠的是什么?从他的回忆录可以看到,他的成功,一在勤奋读书,二在不死读书。前一句在于他掌握了知识。有了发展的资本。他后来能在大学教书几十年,并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著作和诗文,主要靠的是他一生自学积累的大量知识,尤其是古典文学知识。
第二句讲的是他把知识和时代需求结合。在20世纪30~40年代的20年里,可以说父亲是与时俱进的。他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人生发展、前途命运与时代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紧密结合。所以,他在那20年里,虽然有两次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一次险遭杀害的劫难,但仍然是那么朝气蓬勃,在革命和教书育人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的由农村青年到知识分子(教授)的人生历程。在我们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启迪意义。
二、母亲由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优秀党员的人生历程。母亲曾仁杰,小名碧月,家贫,十岁就来李家当童养媳,当年是李家唯一的农业劳动力,当了十来年的农民才随父亲进城。解放前,她以勤劳、直爽、热忱闻名乡里与父亲的学生中。她任劳任怨,积极支持丈夫的革命与教学工作,全力负起教养子女的主要责任,这在书中的回忆文章中多处可见。解放后,母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她听党的话,努力学文化,摆脱了文盲帽子,从参加广西师院家属委员会工作做起,到50年代末参加了共产党,以后担任了叠彩街街主任、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街办福利工厂厂长、市党代会代表、叠彩区人民代表等多项职务,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关怀,带到了城市里最下层的街道居民、城市贫民和残疾人中,把基层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看她50~60年代的照片,可以见到她的胸前挂满了奖章。她为街道居民服务了三十几年,69岁才退休。一生平凡而伟大,是子女们成长的好榜样。
三、父亲、母亲在他们结伴的几十年里,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我们家成为了书香之家、模范家庭。父母亲为国家养育了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工程师等8个大学毕业的子女。他俩也因而分别获得了组织授予的“优秀母亲”、“五好家长”(母亲)、“好家长”(父亲)称号。1982年,我和父亲及弟弟建红三人都撰写了论文并出席四川大学召开的纪念郭沫若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爸爸带着妈妈一道到了成都。我们一家四口参加会议,已引起不少人关注了,当得知父亲8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有的是研究生、留学生,都有出息时,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位老师半调侃半认真地说:李教授,你不用研究郭沫若了,你总结你的教育心得,在教育学方面就大有成果了。的确,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应当说,父母亲是有正确的方式方法的,是很有成绩的。在书中子女的回忆文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和细节。如果将这方面的内容和经验认真总结出来,对我们社会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会有所帮助的。
四、我们家庭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大哥京文在事业上的不凡。他成为中国首批经济学家出身的工程院院士。在广西,他还是同时兼有俄罗斯科学院等三个外国院士的第一人。一个社会科学家成为院士,在中国,属凤毛麟角,并不容易。对于京文哥的学术成就和事业成功的经历,从《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收录的记者的专访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怎样把读书与祖国的建设需求结合、怎样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
这,大约就是他的成功之处、超人之处。可以说,每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吸取到有益营养的。
我们一家与祖国的所有知识分子家庭一样,几十年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家又与别的知识分子家庭又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误。这里,有人生境遇上的福与祸、人生命运上的赢与输、人生情感上的悲与喜。无论如何,只要读了,相信都会感染你,感染我,成为生活中愿意接受的一个信息,一份养分,一种旋律。我们一家人用近百年人生经历和人生情感熔铸成这样的一本小书,自然关爱有加,分外珍惜。我们也愿意让更多与我们有相近或不同经历的家庭能读到这《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只为我们的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正直、善良和相互理解,只为祖国能出现更多有所贡献的知识分子家庭。让祖国日益美好和富强。
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翻到了父亲1992年4月25日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最近我在报刊上发表了数首抒情说理诗,其中三首发表在广东的《潮声》1992年第1期上。这三首诗的第三首《治学有感》云:‘人民功业与天齐,穷理寻根路不迷。岂与官僚争等第,汗青万代见高低。’闻说颇得读者欢迎。”我查了一下,这首诗在1995年编印的《李耿诗文选集》中没有收入。今天重读这首诗。我感到写得真好。
它不就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和精神的写照吗?应当说,它也是我们这个家庭的本质所在。故录此诗于序言中。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感谢在过去的岁月里关心和帮助过我们一家的所有朋友,我们也感谢在今后的岁月里读到了这《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的朋友。我们在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中碰上了,这就是缘分。愿善待缘分,珍重友谊。
谢谢大家!2002年3月6日初稿,5月1日根据大家意见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