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下载

内容简介

  《大学世界史》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大学非历史专业(含理工科)本科生世界通史通识课程教学用。《大学世界史》着力于概述自人类社会形成到20世纪末的世界历史总体运动过程,诠释古代、近代、现当代三时期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化大势。
  《大学世界史》努力体现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统一原则,吸纳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探索建构世界通史的理论框架和编撰体系。叙事求真求实,尽力使叙述的历史更接近历史的本相,阐释务求实事求是,知往鉴今,感悟世事变迁,涵养历史智慧。《大学世界史》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文字畅达,体现通识课程教材的特定要求。
  《大学世界史》也可作历史爱好者初学世界历史的入门参考书。
  《大学世界史》与《大学中国史》作为配套系列教材,由本社同时出版。

目录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早期人类文明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起源
一、从猿到人的进化及现代人种的起源
二、从采集到农耕:原始生产方式的演进
三、从氏族到国家:早期人类共同体的演变
第二节人类的早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一)苏美尔城邦
(二)阿卡德帝国和乌尔第三王朝
(三)苏美尔人的文化创造
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
(一)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
(二)古代埃及的历史沿革
(三)古代埃及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古代埃及文化
三、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四、爱琴文明
(一)克里特文明
(二)迈锡尼文明
五、美洲的早期文明
(一)中美洲的早期文明
(二)南美洲的早期文明
……

第二章亚洲、非洲、美洲的古代文明
第三章欧洲大陆的古典文明
第四章欧洲中世纪文明
第五章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第六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大国的战后世界安排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各国的变革与发展
第十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冷战格局的终结

精彩书摘

  《大学世界史》:
  一、古代希腊的城邦文明
  迈锡尼文明被毁灭后,希腊历史进入了暂时的倒退时期,由于《荷马史诗》是了解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文化状况的唯一一部文献资料,故称之为“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一前9世纪)。与前期辉煌的迈锡尼文明和后来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相比,该时期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史学界又称之为“黑暗时代”。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处于父系氏族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则处在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的氏族组织日趋解体。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主要建立在部落或氏族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城邦。城邦通常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由附近若干村落所组成,被称为“城市国家”。在中心城市可以看到供奉重要神祗的庙宇、设有法庭的简陋建筑物以及可作为集市和用来举行政治集会的广场。
  与诞生于沃野千里的东方世界早期历史上林立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希腊城邦始终以小国分立的局面贯穿古典时代的始终。通常说来,从小国分立走向统一的王国,最后到地广人众的大帝国是古代文明国家常见的现象,但希腊的城邦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如最大的希腊城邦斯巴达国势最强盛之时的领土总面积也不过8400平方公里,只有今天北京市面积的一半,而另一个大城邦雅典的领土总面积才2556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北京市的1/7。而普通的希腊城邦,一般都是方圆不过数十里,居民不过万余人。如中希腊的弗西斯地区面积才1650平方公里,竟有城邦22个之多。这些数以百计的希腊城邦得以持久不衰则是古希腊历史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希腊城邦的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成年男性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最初,各邦都由国王当政,但王权逐渐走向衰微,共和制普遍确立,以雅典为代表的一些城邦还推翻了贵族统治,走上了公民民主政治的道路。
  在小国寡民又实行公民政治的条件下,希腊城邦的奴隶制经济一般说来也是小规模的,不存在东方那种宫廷和贵族的大奴隶主,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却获得较充分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小农和手工业经济。小农一般拥有三四个奴隶,但他们本人基本上不脱离生产。同时,希腊世界尚存在比较活跃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城邦社会环境和民主政治的影响下,取得了极为杰出的文化成就,在古代世界各文明中具有较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精华,可以说,小民族创造出了大成就。
  ……

前言/序言

  《大学世界史》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非历史专业(含理工科)的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而编著的世界通史教科书。
  通识教育的理念源于19世纪初,最先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以不同形式推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克服当时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学科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偏向,我国高等教育界有关人士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在一些高等学校做了有益的探索。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理念,概括起来具有两方面核心内涵。第一,适应当今学科知识进一步分化同时进一步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学科分工太细、领域狭隘的专业局限和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相应地建构一套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课程体系。第二,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合为人与为学的教育为一体,把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格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紧密结成整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概言之,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旨在为学生一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有别于偏狭的专才教育,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所谓的通才教育。

其他推荐